沥青瓦(又称彩色沥青瓦)的优势之一,在于其表层采用天然岩石碾碎制成的天然彩砂 —— 无需人工染色,保留岩石本色,不仅颜色自然亲切,还具备长期保色的特性;其内部填充物多为碳酸钙与石灰,为瓦片的基础性能提供支撑。不过,沥青瓦的铺设效果与后期耐用性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细节的把控。若忽视关键环节,不仅可能影响屋面防水性能,还可能导致后期返工,增加额外成本。因此,铺设沥青瓦时,需重点关注节点处理、泛水施工、脊瓦铺设等细节,从源头规避隐患。
首先要明确沥青瓦的性能特点与潜在隐患,才能针对性做好铺设防护。沥青瓦的耐用性与防水性,核心依赖于内部浸渍纸中的长链烃成分。但在长期使用中,受高温日晒影响,长链烃会逐渐软化,遇降雨时部分成分会被雨水冲刷流失;尤其在屋檐、屋顶轮廓转折等易积水区域,水分停留时间更长,会加速这一过程,导致瓦片内重质油流失、纤维收缩。纤维收缩不仅会使固定瓦片的钉头暴露在阳光下,还可能破坏表层彩砂的附着涂层,最终引发瓦片撕裂。而钉头外露后,雨水易顺着钉孔渗透至屋面内部,进而导致屋顶建筑材料腐烂,甚至影响室内天花板与墙面油漆,引发更严重的损坏。因此,铺设时需通过细节处理,减缓这类隐患的发生,延长沥青瓦使用寿命。
节点处理是沥青瓦铺设的 “重中之重”,尤其是屋面与立墙、突出屋面结构(如烟囱、管道)的交接处,这些部位是屋面防水的薄弱环节,若密封不当,极易成为漏水点。铺设时,需针对这些部位采用专项防水措施:可选用卷材、防水涂料或密封材料进行严密密封,确保交接处无空隙;在屋面与突出屋面的烟囱、管道等部位,应先铺设 “二毡三油” 防水层,待沥青瓦铺设完成后,再用高聚物改性沥青卷材加做一层单层防水,通过 “双重防护” 提升防水效果,避免雨水从交接缝隙渗入。
泛水施工的规范性,直接影响屋面边缘与立面衔接处的防水性能。沥青瓦屋面的泛水部位,建议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或掺有纤维的混合砂浆,分多次抹平,确保砂浆层平整且与基层紧密结合,避免因砂浆开裂导致漏水;在烟囱与屋面的交接处,迎水面中部需特意抹出分水线,且分水线高度应高出两侧各 30mm,引导雨水快速分流,减少水分在交接处停留。若屋面搭配金属板材,沥青瓦泛水板与突出屋面墙体的搭接高度需不小于 250mm,确保搭接处覆盖充分,防止雨水从搭接缝隙渗入。
脊瓦铺设的细节把控,关系到屋顶屋脊部位的整体性与防水性。铺设脊瓦时,需先将普通沥青瓦的切槽剪开,分成四块作为脊瓦使用,每块脊瓦需用两个沥青瓦钉固定,确保固定牢固;脊瓦的搭接方向需顺应当地年最大频率风向,避免强风将脊瓦掀起,同时要搭盖住两坡面沥青瓦接缝的 1/3,形成有效遮挡;脊瓦之间的压盖面,不应小于脊瓦面积的 1/2,确保搭接紧密,无雨水渗入的空隙。
此外,屋面与突出屋面结构的立面相接处,沥青瓦需延伸铺贴至立面上,铺贴高度不应小于 250mm,形成 “挡水沿”,防止雨水顺着立面流进屋面基层。这一细节虽看似简单,却能有效减少立面与屋面交接处的漏水风险,避免后期因积水引发的瓦片损坏与结构腐蚀。
总之,沥青瓦铺设并非 “简单覆盖”,而是需围绕 “防水、牢固、耐用” 的核心目标,逐一落实节点、泛水、脊瓦等关键部位的细节处理。每一个环节的规范操作,不仅能避免后期返工,还能充分发挥沥青瓦的性能优势,确保屋面长期稳定使用,为建筑提供可靠的防护。
